游戲與互動是增進人、鳥親和的重要課程。

 

在此我將著重從原理上闡述鸚鵡的生理特點和行為特徵,希望大家從少數例子中舉一反三,在面對不同種類和個性的伴侶鸚鵡時,學會運用比較科學的方法。

 

一、學會觀察和分析。

 

我們很難跟鸚鵡在語言上進行交流,我們要知道它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或者想要讓鸚鵡瞭解我們希望牠們幹什麼,學會觀察和分析是與鸚鵡溝通的第一步,然後還要通過鸚鵡能夠理解的方式——肢體語言和情緒表達來實現。 

 

[案例] 某金剛鸚鵡,4個月大,在鳥店中已能獨立進食,安靜、乖巧。

 

被新主人買回家後不久,就開始做出晃頭、舉翅等明顯的乞食行為,並且不停地叫喚;另外,它在棲架或手上站立無力,常用胸部靠著休息,它的腿看上去發育正常,會在籠中爬來爬去,但只要一被拿出籠子就蹲伏不動,持續發出高叫。

 

根據獸醫檢查,該鸚鵡各方面體能發育良好,也未發現營養不良等問題。 

 

[說明] 對於大型鸚鵡來說,4月齡的鳥肯定是相當不成熟的幼鳥,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能夠獨立進食也並非不可能,但如果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它就會產生不安全感,本能地乞求庇護,包括乞食。

 

以上鸚鵡出現的持續叫喚、蹲伏、晃頭、舉翅都是典型的“幼稚動作”,意在博取注意和照顧。  

 

[處置] 重新手餵,加強撫摸等接觸動作,保持環境安靜,使幼鳥重新得到安全感。

 

肢體語言; 讀懂鸚鵡的肢體語言是每個伴侶鸚鵡主人的必修課。

 

鑒於鸚鵡種類繁多,習性各異,很難用簡單語言概括所有鸚鵡的肢體語言。

 

在此僅以鳳頭鸚鵡為例,說明其典型的肢體語言所代表的含義。

 

警覺:頭上羽冠聳立,眼睛瞳孔收縮,身體作上下擺動,通常不發出叫聲。我家Poki 開始調皮撒野前,就是這樣!

 

威脅:在羽冠聳立的同時,臉部羽毛也向前聳起,使頭部看起來更大,翅膀半張,嘴微張並發出“呼呼”聲。

 

激動:嗥叫,頭高舉,身體常呈直立狀態,雙腳交替抬起並左右晃動身體,眼光閃爍。

 

平靜、懶散:嘴內收緊貼頦下,嘴兩側羽毛幾乎將嘴蓋住,頸部羽毛鬆弛,腿下壓,腹部常接觸棲桿,閉目養神。

 

好奇、關註:羽冠起伏不定,頭歪視,身體常呈水平狀態,眼光專注,口中常輕聲咕噥。我家Poki 想要嚐嚐別人吃的食物,就是這樣!

 

驚恐:羽毛收緊,身體竭力避開危險源,頻繁環顧四周,嘴大張或半張,卻很少發聲我家Poki 被外界突如其來的鞭炮聲嚇到,就是這樣!

 

 

興奮:身體羽毛收緊,眼光閃爍,翅膀常拍動,嘴翕動,有經常性的點頭動作。我家Poki 準備從一個定點飛到另一定點,就是這樣!




二、學舌的原理與方法

 

在很多情況下,人們總是把鸚鵡和“說話”聯系在一起。

 

相信絕大多數伴侶鸚鵡的主人都希望自己的鳥能開口說話,我在此把自己所瞭解的訓練鳥說話的知識和經驗體會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選擇比較善於說話的種類。

 

在鸚鵡家族中,灰鸚鵡、亞馬遜鸚鵡、大紫胸鸚鵡都有善於學舌的名聲,這些鸚鵡的共同點是比較敏感,性格相對沉穩;性格活潑,個性較強的鳳頭鸚鵡、金剛鸚鵡、和緋胸鸚鵡雖然也能教以簡單的語言,但那畢竟不是它們的特長;有些種類的鸚鵡盡管也有個別學會說話的,但總體能說話的很少,如吸蜜鸚鵡、亞歷山大鸚鵡、折衷鸚鵡、雞尾鸚鵡等,沒經驗的人不要輕易嘗試;至於像牡丹鸚鵡和虎皮鸚鵡這樣的小型種類,能說話的更是鳳毛麟角,不宜選作學舌鳥。

 

當然,這里說的只是一般的情況,實際中我也見過不會說話的灰鸚鵡和口齡伶俐的緋胸鸚鵡,所以挑選學舌鳥要選擇靈敏度好的個體,有時還需要一點運氣。

 

選擇年齡合適的鳥。幼鳥在成長期特別善於學習和模仿,尤其在幼年期向成熟期的過渡階段很容易接受發音練習,是學舌的黃金時期。

 

因種類的不同,這個階段分別出現在半歲至一歲(中型鸚鵡)和一歲半到兩歲(大型鸚鵡)。

 

如果跟主人的親和性好,成年的鸚鵡也能夠學會很多新的語言,不過前提是它原來就會說幾個字或幾句話。

 

掌握正確的方法。

 

鸚鵡學舌其實是一種在希望跟外界聯絡的本能驅使下出現的行為。

 

通常情況下,鳥兒說話是模仿“叫聲”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說話聲”,因此它們對那些類似喊叫的聲音更敏感(如小販的吆喝聲,笑聲,貓、狗的叫聲),特別是來自遠處的聲音;如果用孩子和女性較高音調的聲音教鸚鵡說話,它們更樂意接受;獨處安靜環境的鳥更樂意說話,很多鳥在一起反而互相干擾,當然,如果跟已經學會說話的鳥在一起則另當別論。

 

運用以上原理,堅持不懈地訓練您的鳥,一定會有所成效,加強與鸚鵡的親和。

 

只有當鸚鵡希望或者願意跟您打交道時,它們才會試圖用您的語言跟您聯絡和交流。

 

如果鸚鵡學會說話,要經常重復以鞏固效果。

 

還有極其重要的一點:要及時回應鸚鵡的說話,特別是這些話明顯是說給您聽的時候。

 

否則,已學會的話也可能因為被鸚鵡認為不起作用而很快遺忘。




三、掌控局面

 

(一)如何拿起鸚鵡

 

不管是出於跟鸚鵡親和的目的,還是為了給它作檢查、修飾和清潔的工作,主人們都需要拿起伴侶鸚鵡。

 

經常聽到的做法是在拿起鸚鵡時戴上厚手套可以避免被咬。

 

我認為那是一種被動的防護,對於崇尚交流溝通的伴侶鸚鵡飼養顯然不是最好的方法。

 

戴手套的情況多出現在鸚鵡不太配合而您要強行拿起它的時候,如獸醫給鳥檢查、治療時或給不聽話的鳥修剪翅膀時。

 

戴著手套抓鸚鵡沒什麼訣竅,要註意是的不要有突然而劇烈的動作,最好是雙手由兩側向中間合圍,攏住鸚鵡身體(連同翅膀)兩側,用適當的力度控制住它,不使它亂動就行了。

 

用毛巾包裹鸚鵡是最常用的方式,它的好處是給鸚鵡帶來的緊張程度很低——鸚鵡沒有對毛巾的天然恐懼,因為毛巾不像任何獵食動物。

 

毛巾也可以當做游戲道具使用,操作得當的話,鸚鵡沒有被控制的感覺,而是覺得像在做游戲。

 

操作的方法是把毛巾平鋪在床上或沙發上,然後把幼鸚鵡放在毛巾上面,緩緩提起毛巾的邊角將鸚鵡兜起來,逐漸在毛巾下方用手將鸚鵡身體側面抱住。

 

用毛巾控制不肯合作的鸚鵡時,手法類似戴手套抓鳥:雙手捧著毛巾,從正面慢慢靠近鸚鵡,先用毛巾圍住它的兩側,再從背後把它的頭部遮住,把整個身體鬆弛地包在毛巾里,兩手掌相對,把鸚鵡捧在掌心中。

 

用毛巾包鳥的要領是:毛巾色彩不能太鮮艷,以淺綠、淡黃、粉紅、白色為佳,忌用花色和雜色;平時即使不抓鳥,也可以用毛巾跟鳥做游戲(如躲貓和拔河);一旦鳥熟悉某條毛巾,不要隨意更換;抓鳥時不能用毛巾阻嚇、驅趕鸚鵡。

 

徒手控制鸚鵡當然是最高境界,但需要建立在鸚鵡對您充分信任的基礎上。基本手法如同戴手套那樣,只是抱起鳥時要將它的頭朝前,兩手的中指和食指輕輕夾住鸚鵡的腳,避免手意外被咬、被抓。如果鸚鵡掙扎,可以用拇指輕輕抵住它的背。

 

有經驗的人徒手捉不合作的小型鸚鵡時也可以單手掌心向下,從鳥的後方(記住,不是後上方!)向前迅速連同翅膀一直將鳥的身體握在手心,食指和中指以適當力度夾住鳥的頸,拇指和無名指、小指在鳥的身體兩側控制住鳥。

 

不論您用哪種方法控制鸚鵡,它的胸、腹和頸部不能受到太大的壓力,否則易出現窒息的意外。

 

在鸚鵡被控制時如發現呼吸過於急促、瞳孔或雙足痙攣等不正常情況,要迅速放開鸚鵡,讓它休息半小時以上才能重新控制它,而且最好換一種控制手法。




(二)如何運用口令

 

運用口令可以讓鸚鵡按我們的要求完成一些基本動作。

 

但單純的口令對鸚鵡沒有太大的作用,需要跟手勢一起配合使用,有時還要有相應的表情。

 

伴侶鸚鵡常用的口令有四條,分別是“上來!”、“下去!”、“好!”和“停下!”。

 

口令不能太多,太多了鳥兒記不住或容易混淆。

 

在使用口令時應註意如下事項:

 

口令要簡潔,發出口令時語氣要果斷、清晰和肯定

 

每種口令要配合一種固定、同時也是很明確的手勢;手勢要主動去迎合鸚鵡的動作,擺出的手勢不要有經常性的擺動或搖動的動作(如晃動手指);

 

口令和手勢沒有固定模式,可根據您和鸚鵡的習慣自行確定,但必須有正確的相應表情。

 

例如您在說“停下!”時,口氣要堅定,表情要嚴肅。




(三)如何掌握主動

 

作為社會性動物,在群體中的每隻鸚鵡個體都扮演著各自的角色,為了維持秩序,總有些個體起著核心作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首領”。

 

於是我不禁想像:如果伴侶鸚鵡跟它的主人成為一個特殊群體,而鸚鵡以它的方式成為“行為上的首領”,那麼我們就很難在行為和情緒上很好地控制鸚鵡。

 

要在跟鸚鵡的相處、交流中取得真正的主動,首先就要瞭解鸚鵡的某些行為語言。

 

對於許多鳥來說,站在高處就意味著能看得更遠、能更早地發現天敵,所以鸚鵡群體中的成員都會爭奪這個有利位置,而只有強壯者才能占據樹梢。

 

您可以通過適當放低籠和棲架的高度來抑制鳥的優越感。

 

具有優勢的鳥總是先進食。

 

假如您在給鳥餵食前先吃幾口(有時只是做做樣子)或是用吃剩的零食賞給它,就會給鸚鵡一個印象:您是它的“頭兒”。   

 

口令也是控制主動權的利器。

 

我們在發出某種口令後,應該訓練鸚鵡立刻執行,這樣主人才具有權威性,否則就可能淪為一種鸚鵡喜歡的游戲。

 

我們可以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來使鸚鵡聽話,溫和的語言、溫柔的撫摸、和善的眼神可以用做贊賞,而一聲呵斥,有時只需一個凶巴巴的眼神就足以使鸚鵡感到畏懼。

 

我竭力反對用美食作為伴侶鸚鵡的獎賞,因為這樣的條件反射到最後無一例外都成為一種默契:如果鳥在做出某些行為後得不到及時獎賞,它就會有消極的反應,譬如通過大叫來提醒您,該給賞了!

 

企圖採用體罰手段來控制鸚鵡的做法是愚蠢的。

 

鸚鵡不會將受到的懲罰(扣食、被噴水或扔進籠子)跟它的不良行為邏輯性地聯系起來,體罰反而容易引發鸚鵡咬人或病態恐懼等行為問題。

 

增進和改善人與鳥的關系是控制伴侶鸚鵡的前提條件,只有當鳥認同您,對您產生感情,才會在行為上聽命於您。




(四)肌膚之親的重要性

 

雖然各人飼養伴侶鸚鵡的要求不盡相同,但能夠與主人有肌膚之親似乎成了判斷伴侶鸚鵡是否合格的標準;允許被撫摸的鸚鵡是伴侶鸚鵡,不允許被撫摸的鸚鵡只是觀賞鸚鵡。

 

擁抱和撫摸這樣的親密接觸表明:主人和鳥的關系達到了融洽的程度。

 

跟伴侶鸚鵡進行肌膚接觸的方式有多種,浪漫的主人會親吻鸚鵡,跟它一起洗澡和用餐;情感細膩的主人會溫柔地抱著鸚鵡,替它梳羽、撓癢;假如您是個情感內斂、不苟表達的主人,照樣可以找到合適的交流方式:手上拿一塊美食喂它,讓它站在您的手上,甚至只是讓鸚鵡對您的衣服紐扣感興趣,都可以算是肌膚接觸。

 

或許有的伴侶鸚鵡特別喜歡某種形式的肌膚接觸,如金剛鸚鵡特別喜歡被擁抱,很多鳳頭鸚鵡喜歡主人替它撓癢;但也有的鸚鵡對某種形式的肌膚接觸表現出厭惡甚至恐懼,例如折衷鸚鵡不太喜歡被擁抱。

 

碰到這種情況時,明智的做法是改變一下方式,譬如說鸚鵡害怕您的手觸碰它的羽毛時,您可以試著用一根小棍代替手跟鸚鵡接觸。

 

在跟鸚鵡進行親密接觸時要恪守兩條原則:

 

一、不能給自己和鸚鵡帶來傷害,或者給鸚鵡造成不安全感。

 

把大型鸚鵡放在肩頭,可能會有被“強行整容”的危險;讓它們跟小孩在一起時要有大人在旁邊監護;玩游戲時要控制分寸,有很多主人就是在跟寶貝鳥玩得失控時被忘乎所以的鸚鵡無意中咬傷的。

 

二、要記住任何形式的親密接觸都是互動的,即使有時鸚鵡跟您的接觸令您很不舒服,甚至使您心驚肉跳,您也得忍著。

 

不接受鸚鵡的好意,同樣意味著您和鳥之間的隔閡。

 

伴侶鸚鵡通常會以它自己的方式跟您親近,它們會替您梳理“羽毛”——您的頭發;試圖幫您去掉“雜物”——您的戒指、耳環甚至是您的痣!您不能用尖叫來拂了它的好意,惟有保持警覺,別讓它太認真。

 

還有一種尷尬的情況,那就是您的伴侶鸚鵡愛上您,向您的手或鼻子求愛,在上面吐食,極端的甚至會因為您跟家人太親密而吃醋!





文章來源:吉祥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