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鳥的記憶決定著它今後一生的行為。大概有九成的伴侶鸚鵡是在其幼齡期就來到主人家的,於是本該由鸚鵡繁育者關心的幼齡鸚鵡的早期教育問題,就成為飼養伴侶鸚鵡的家庭需要學習的課程。 




對於伴侶鸚鵡的調教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不能寵著幼鳥,不要成天把它捧在手上,以免養成過分依賴人的習慣,對亂叫和亂咬人的行為在出現苗頭時就應及時加以糾正;也有人認為幼鳥在尚未完全自立的時候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什麼樣的細致照顧都是不過分的,只有當小鳥有了自信和安全感,長大後才會有健康的情緒基礎,跟人的依戀性都會更強。培養伴侶鸚鵡要根據其不同的個性施以相應的方法,在調教時,恣意妄為的個體要經常給予約束,過分謹慎的則以培養自信為主,總之,應朝著性格穩定、情緒健康的方向努力。


在伴侶鸚鵡的早期教育中,有些用來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無效的。




一、懲罰無效。


 鸚鵡畢竟是一種智力不及人類的動物,它們不能理解某些帶有邏輯性的做法,譬如說孩子做了錯事,我們用懲戒的手段讓他吸取教訓,但鳥兒不會將不良行為跟受到的懲罰聯系起來。




二、食物激勵無效。


用食物獎勵鸚鵡的良好行為的做法對於伴侶鸚鵡反而是有害的。如果美食和某種行為形成了條件反射關系,鸚鵡為了得到美食就會不斷重復“乖巧行為”,問題是,在居家的生活中不是每項活動都富有戲劇性的,有時候,鸚鵡老老實實地待著不出聲就是我們所期望的,而這樣的行為如何獎勵就成了問題。用食物激勵的結果往往是:鸚鵡不斷重復“討人喜歡”的行為,直到這種行為讓你感到毫無新鮮感,甚至討厭。我不贊成把鸚鵡訓練成表演天才的做法,就好比它不停地在你耳邊嘮叨“你好”之類的話,也是一種騷擾。




三、說理無效。


時常看到人們抱著小狗,輕輕地對它說話,而小狗盯著你,似乎明白你在說什麼。這完全是我們的自作多情,其實動物“讀”的是我們說話時的情緒:你溫柔地說“明天宰了你”,它依然搖頭擺尾;而如果你咆哮著說“我愛你”時,它卻夾著尾巴溜走了。伴侶鸚鵡的情況也類似,它們會根據你的情緒做出相應的反應小孩錯事,我們可以和顏悅色地講道理,而你用同樣的方法對待鸚鵡時,我相信它會誤以為你在安慰它而不是教育它。主人們應該用鳥兒能明白的肢體語言和明確的表情跟鸚鵡交流溝通。




研究動物行為的科學家有趣地發現,跟主人生活久了的伴侶鸚鵡在很多方面與主人彼此相似,說明我們的生活方式對鸚鵡這樣敏感的動物會有所影響,對幼鸚鵡的教育與其說是訓練,還不如說是影響、感化更恰當些。   -


對幼鸚鵡的照顧也是早期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喂給它們溫熱可口的食物、撫摸它們、跟它們做游戲都可以讓它們從你身上得到安全感,讓它們自覺接受你是它們的“頭兒”這樣的事實,即使到它們成熟後,控制其行為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不要過分“溺愛”幼鸚鵡的建議是有益的。不是說鳥兒不需要人的關愛,而是我們的方法可能過於人性化,不符合鳥的實際需要。野生鸚鵡除了給幼鳥帶來食物外,更給予生存技巧的指導,指導幼鳥學會如何找到和處理能吃的食物、如何區別和躲避天敵、如何與同類相處等。實際情況也證明,如果你只是和鳥一起玩,長大後它只把你當做玩伴,而只有在它成長過程中時時給予指導的,才可能成為它假想中的同類。作為伴侶鸚鵡的主人,我們不能用為人父母的做法去養育它,而是要站在鸚鵡的角度上,扮演“鳥爸爸”、“鳥媽媽”的角色,只不過所教的內容是如何適應人類的生活環境。



文章來源:吉祥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