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之地。
叢林裡,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係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 ---主題摘要
農曆12月23日為紀念監齋菩薩聖誕。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也被稱為“小年”,是民間祭灶掃“塵”(陳)日子。
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去除過往一切不好,辭舊迎新。
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說經典和義淨三藏的記載中都有所記載。
在中國佛教裡,監齋菩薩有一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據《河南府志》說,元代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
至正十年(一三五○),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突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乾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稱他為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塑像的菩薩頭頂塑有發表上升的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樣。
以此形成了佛寺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的傳統。
還有一種說法,“緊那羅”也許是“那羅延執金剛”之省簡誤轉。
因今少林寺碑廊東壁尚存金初祖端禪師住持所立《那羅延執金剛像》碑石,如下圖。
圖中那羅延執金剛手執金剛杵,赤足裸胸,威風凜凜,即後世少林寺“緊那羅王”像所本。
圖上部有文,錄文如下: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天身吉祥無邊力印,先須安淨身心坐定以兩手四指向掌內交叉仰掌向上指亦向上直樹二大拇指各附二食指側大拇指來去咒曰(咒略)經云此神即觀音示現若人盡心供養持此印咒則增長身力無願不獲靈驗頗多□能具說以靈驗故學其印求其咒模其像者多故立石以廣其傳。
文中所稱“經云”,即《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錄相關文字如下: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
……若有國上眾生,……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現世音菩薩)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執金剛神是為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化身之二,故碑文說:“此神即觀音示觀。
”今少林寺伽藍殿所供奉“緊那羅王”塑像頭頂上,繪有觀音菩薩像,意即為觀音菩薩所化。
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佛門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維摩詰經. 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廚(寮)。
廚房服役是苦差事。
別人禪堂修行時,他們在奔波買菜做飯;別人吃飯時,他們在一旁餓著肚子供應著,待大眾吃完,才吃些殘羹剩飯,廚房雖然是苦行地但卻是成佛作祖之地。
叢林裡,許多大德都親自服役於廚房,修行人之性命,實係於廚中人之手,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
故佛門有“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之說。
如100年前,近代四大高僧之首的印光大師在北京龍泉寺的大寮出任典座師,現龍泉寺西跨院影壁上的題詞“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印光大師的手跡。
還有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弘忍的門下,在磨坊裡推磨、舂米,所謂“腰石舂米”,但時間一長,石頭磨破了腰背,傷口化膿後長出了蛆蟲,蟲子掉到了地上,惠能還把它拾起放回腰背,繼續讓牠吃自己的肉。
他說,蟲子也有生命,在地上會被人踩死的。
大師即使腳受傷了,一樣隨眾作務,無論怎樣卑屈的工作,他也任勞任怨,為甘之若飴。
大圓滿祖師傳中有個廚房開悟者故事:
瑪千(Machen)在藏語中意思是廚師。
匿名的聖者,也就是為大家所知的瑜伽隱士,偶爾會在我們之間被發覺──雖然這些發現常常來得太晚了!
在古西藏一座大寺院有個飯頭僧叫做“瑪千拉”,他夜寢於廚房,除了鍋盤外一無所有。
由於無私的服務奉獻,他證得了至高的寧靜,那是其他每日飲用他準備的茶飯的喇嘛們所要尋找的。
瑪千拉很早就不再苦修,放棄了哲理的研讀和復雜的儀軌形式,放棄所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努力,個人的偏見及好強的奮爭;他滿足於服務師兄弟,藉著對佛陀的服務來表達他的感恩心。
無論瑪千拉在做什麼,都好像開悟者,本尊親自在他的旁邊或他身內,幫他完成所有的事情。
正因為不焦慮心靈的進展,飯頭僧也不覺得須要做正式的祈禱或禪修,並且一切行為都無惑無誤。
全然地奉獻,不偏私地接受一切,這個單純的喇嘛經歷每事每物彷彿都是一味;他既不為執著也不為嗔恨所困擾;他不介意別人的批評,也不尋求讚美,只是將每件該做的事情盡力做好,彷彿那就是世上最重要的事。
整個寺院就靠著那口巨大的鑄鐵鍋子,在廚房裡不斷地燉熬簡單又營養的食物來維持。
風乾的犛牛肉條掛在熏黑了的樑柱上,熱騰騰的奶茶以及好配料總是貨源充裕。
那些有學問的僧人從未猜到那位混於他們當中謙虛的廚子是誰,他們的修行、健康和行為舉止都非常興盛,世上沒有任何其他的佛教團體可以與其比擬。
然而,這些通常都歸諸於他們輝煌的寺院儀式,並且也歸於寺僧日常行為的純淨。
幾十年後,當滿臉皺紋的老廚子終於往生了,好幾位傑出的幫手還都留在他的廚房,他們全都宣聲他而且僅有他一人──這位單純樸實的老人──是他們的根本上師。
寺院為瑪千拉舉行一場喇嘛的葬禮及合宜的火葬,雖然他也一定會同樣滿足於被天葬──棄屍於荒郊墳場,供做豺狼的食物。
葬禮時彩虹光環繞在瑪千拉喇嘛荼毘木上方;在骨灰中現出了神聖的捨利子和咒言的種子字(咒言浮現在他的骨頭上)。
到這時,每個人才了解到一位隱名的聖人曾生活在他們之中,只是沒被認出罷了。
瑪千拉的故事顯示著:開悟之道遠比僅是遵從儀式更深奧。
然而,從那寺院後來傳出的故事都說,大悲觀世音和聖救度母的名號總是掛在那個謙卑的老廚子嘴上。
另有人猜測,以他心智之眼,即使是在他永不倦怠地刷洗鍋盤時,他總是在心中、頭上保持著他修觀的本尊形象。
又有人宣稱:在證得了與他的上師無二無別後,他從不曾刻意去培養、發展或轉換任何事情。
當日常生活上各種境界呈現時,他都能當下直心回應。
在此娑婆世間,他已超越所有修行的方法,享有彼岸開悟之樂。
至今,他仍以瑪千拉之名而被懷念著:那位滋養無數人的廚子
據說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化身的寒山、拾得,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禪師都曾在廚房服役。
在服役中實踐菩薩行。
以下講個莫莫堂觀音來歷:
范仲淹在蘇州做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死了,死了以後就託夢給他,說:“現在在鬼道之中,沒有自由,很苦,要請兒子幫她到西園寺請一些法師們來誦《金剛經》。
”范仲淹夢醒以後,趕緊請了七位法師幫他母親誦《金剛經》。
誦到上午十點鐘了,差不多要上供了,大寮裡面一位做飯的法師,他就端了供飯供菜,端過來獻在供桌上。
擺好以後,他拿著盤子準備走,看到大家在誦《金剛經》,那位法師站在旁邊看了一段就走了,因為廚房裡面還有事。
當天晚上就有感應,范仲淹夢到他的母親現一個天人相(前面是鬼相)來跟他說:“兒子,你到西園寺這次安排誦《金剛經》非常好,我已經得生天道。
並且因為你的孝順心、至誠心,感得觀世音菩薩現身為我誦了半卷《金剛經》,所以超度得很快。
”做到這裡夢就醒了,范仲淹馬上就起來禮拜觀世音菩薩。
第二天一清早范仲淹寺院,跟知客師說:“知客師,能不能夠麻煩你把昨天幫我們家裡誦經的那些法師們都請到客堂來,我要感謝他們!”知客師把那些法師們都請過來,范仲淹馬上就站起來說:“感謝諸位法師!但是弟子想請問一下,昨天是哪一位法師幫我母親誦《金剛經》只誦了半卷?”
法師們說:“沒有啊,我們絕對不敢只誦半部,我們都是誦完整的,沒有說誦半部的。
”剛好廚房裡面做飯的那位師父走過來了,他就答了一句,說:“哦,昨天那是我,我去送供飯、供菜,看到大家在誦《金剛經》,我站在旁邊就看了半卷,廚房裡還有事,還要燒火,我就先走了。”
范仲淹就知道這是觀世音菩薩化身,馬上跪下去大拜,那位法師一邊搖頭,一邊說:“莫、莫、莫!”然後騰空而去。
所以觀世音菩薩他曾經示現為很普通的法師,乃至於在廚房裡面燒火。
菩薩示范培福重要:服務眾生都在平凡中踐行--在悟道者的世界裡,工作是神聖的,為眾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
來果禪師說:行單一執。 誠菩薩事也。 叢林重執。 全在行單。 行單之人。 首明培福之道。 次存愛物之心。 正法久住。 功在行單。 叢林久安。 德歸自己。 每云無福者培福。 有福者更要培福。 何以故。 十方法界。 四聖六凡。 一切聖賢聚集之處。 肉眼不見。 毫未相瞞。 古有普賢當行堂。 彌勒當大火。 觀音當飯頭。 文殊拾字紙。 又溈山菜頭。 雪峰飯頭。 臨濟園頭。 馬祖打掃。 百丈侍者。 諸行單執。 盡是菩薩。 各執之人。 皆是祖師。 能發心作事。 吃苦出力。 無非供養十方諸佛。 賢聖僧眾。 最要緊者。 預行此行。 先息嗔心。 同事之人。 可以和睦。 次滅懈墮。 常住之事。 可以精嚴。 縱遇事態違恆。 必受指責。 萬要會歸自已。 不可恨及他人。 三五十年。 福功最大。 苦行崇高。 身心純熟。 達道在邇一旦洗米添柴。 撞著這個。 有朝切菜燒水。 碰倒那邊。 仿溈山之水牯牛。 仿百丈之新羅鷂。 如是一切祖師。 皆從苦行出。 一切菩薩。 悉由苦行入。 當行單者。 不亦快乎。
佛言,我為培福曆三僧祗(長遠的時間),舍頭目腦髓,乃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
因福深厚,得成佛果。 蓋福能空罪,慧能破愚也。 ”
附:示廚
作者:◎明. 紫柏大師|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
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佛門辦造飲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裡提到,香積佛國的香氣為十方三界第一,他們會用香飯供養諸佛菩薩,因此佛門的大寮又被稱為「香積寮」)
何謂三德? 清淨、柔軟、如法是。
何謂六味? 淡、咸、辛、酸、甘、苦是。
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製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
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
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飲食中具有三德六味,是佛門齋飯的基本要求,其意義主旨並非在「吃」,而是在「德」。
所謂「 未轉,食輪先轉」,以一顆歡喜供養大眾的心操辦飲食,必能料理出菩提法味,此其一;其二,清淨、柔軟、如法,正是修行人調柔的功課,在揮動鍋鏟之中,若能係心於此,則即使在熱如鐵鍋、急如星火的廚房裡,也能做好修行的功課。 )
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世間人為一方、為一家、乃至只為一人操辦飲食,佛門寺院十方來十方去,齋飯不為一人一家一方,而是為廣大有緣人而做,所以結的緣自然多而廣;雖然多而廣,卻不執著於這些外相,只是專心備辦清淨美味的飲食供養大眾,所以說「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因為無相,所以功德亦無量,可見在大寮的行單,也是一處養深積厚的所在。
舊時佛門叢林有句話說:「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說的就是這些工作的重要性。)
何以故? 三德無闕,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
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
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
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
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如法的辦造飲食,不但自己能累積無量福德,也能助人修行精進。
吃了三德六味具足的齋食,能令人五臟調和、身心安適、神清氣爽,以最好的狀態,不論是禪坐觀想、經行持誦等,都能日見其功;相反的,不良的飲食,有可能間接造成修行上的障礙。)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係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
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飲食實是關乎修行的重要條件之一,若以這個角度看,修行人的慧命等同操在大寮工作的人手裡。
所以若掌廚的人不用心,等於毀了別人的慧命,這和牛頭馬面沒有兩樣)
又為常住慳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 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因此紫柏大師警愓在大寮工作的人,典座時要如法如儀,不可吝於供養、不可鋪張浪費、不可心不在焉,不可輕浮隨便、不可髒亂不潔。)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媿。
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如上所言:「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在大寮典座的人如果都能使三德六味具足,則內足以攝心自修,廣結香積善緣;外足以助人延慧,日見修行進益,日後必定能以此功德入如來地。)
【簡介】
緊那羅(Kinnara),意為“音樂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龍八部”之一。
因其頭上長角又被稱為“人非人”。
此外緊那羅還有男女之分,男性長一馬頭,女性相貌端莊,聲音絕美。
在中國佛教裡,緊那羅曾化為少林寺香積廚火頭老和尚,持三尺拔火棍打退圍寺的紅巾軍。
因之被少林寺尊為護法伽藍,又稱其為“監齋菩薩”。
監齋菩薩 像有三尊,分別為持法法身、護法法身、妙法法身。
頭頂塑有發表上升的青煙,煙霧上有赤腳而立的觀音像,法身形象則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樣。
【典籍記載】
《玄應音義》卷三雲:“甄陀羅,又作真陀羅,或作緊那羅,皆訛也;正言緊捺洛,此譯雲是人非人。”
《慧琳音義》卷十一云(大正54·374c):“真陀羅,古云緊那羅,音樂天也。
有美妙音聲能作歌舞,男則馬首人身能歌,女則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與乾闥婆天為妻室也。”
在大乘諸經中,緊那羅眾常列席於佛之說法會中。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一載,大樹緊那羅王(Druma-Kinnara-ra^ja)與無量之緊那羅、乾闥婆、諸天、摩侯羅伽等,共自香山來詣佛所,於如來前彈琉璃琴,大迦葉等嘆言:“此妙調和雅之音鼓動我心,如旋嵐風吹諸樹身,不能自持。
一切諸法向寂靜,如是乃至上中下,空靜寂滅無惱患,無垢最上今顯現。”
在密教中,緊那羅為俱毘羅之眷屬,位於阿闍黎所傳曼荼羅圖位中北方第三重;在現圖曼荼羅中,外金剛部北方之摩侯羅伽眾之北,有二尊緊那羅。
俱呈肉色,一於膝上安置橫鼓,另一於膝前安置二豎鼓,俱作欲擊鼓之勢。
【大聖緊那羅王菩薩】
中國佛教徒,多數都知道有一位“大聖緊那羅王菩薩”,但不知道“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在中國,這位菩薩和神差不多,是專門管理廚房的,所以在供養時,也有加稱這位菩薩名字的。
緊那羅原是護法神之一,而所以傳說為神那樣的性質,是由於中國向來流傳著一個故事:
有一座寺廟裡,遭到了強盜的搶劫騷亂,眼看就要危害了三寶道場,當時寺裡的出家人,都想不出退盜之計。
就在這時,廚房裡一位伙頭師傅,拿了一把大鏟子出來,一下子就把強盜都趕跑了;之後,這位出家人也不見了蹤影。
這就是傳說中的緊那羅王菩薩,也就因此和廚房結上了關係。
其實,佛經中只是大樹緊那羅王菩薩。
緊那羅,是印度語,與龍、夜叉 等同屬於天龍八部。
他是諸天的音樂神之一,與乾闥婆(如山門裡面四大金剛之中,彈琵琶的那一位,就是乾闥婆之一)是同一性質;凡是諸天舉行法會,都是由他們擔任奏樂的工作。
【名稱的來歷】
為什麼稱他們為“緊那羅”? 緊那羅譯成中文則為“疑神”,這是由於他們頭上長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點令人疑惑不定,故名為疑神。
緊那羅中的領導者,即是緊那羅王。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大菩薩,現緊那羅王身來領導緊那羅的,即是這位大樹緊那羅王。
【監齋菩薩】
1月22日農曆12月23日恭逢監齋菩薩聖誕,佛教在印度時就有在廚房繪製監齋菩薩的傳統,在佛說經典和義淨三藏的記載中都有所記載。
在中國佛教裡,監齋菩薩有一段富有傳奇性的故事。
據《河南府志》說,元代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著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
由於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號。
至正十年(一三五○),劉福通等領導的紅巾軍突然圍攻少林寺,由於事發突然,寺中僧眾皆不知所措,在這危急關頭,這位乾燒火雜務的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但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
至此,少林寺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
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少林寺僧眾在寺院中為他塑了像,建立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有像供於廚上,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
這種傳說傳出後,天下寺院都紛紛效法,普遍在寺中塑起了“監齋菩薩”像,年年祭祀,從而形成了佛寺在這天紀念監齋菩薩的傳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