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多識仁波切著《藏傳佛教常識300題》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69.世界三大語系佛教有什麼異同?
藏傳佛教也稱藏語系佛教,與漢語系佛教、巴利語系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
這三足鼎立的佛教體系,從表面上看都是佛教,似乎它們之間的差別僅僅是佛經語種的差別,實際上則不然。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巴利語系佛教屬於小乘佛教。
大乘和小乘之間除了四眾弟子的基本戒律方面有相同之處外,在教義和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方面沒有相同之處。
就佛教最基本的佛、法、僧三寶的概念,大小乘之間也有天壤之別。這種差別主要來自經典學說。
在巴利語系的佛經中只有屬於第一法-輪的《四諦經》和律部《阿含經》之類,
不但沒有佛傳給烏杖焉國王恩扎菩提和香巴拉法王月賢等人的《密集主續》和《時輪主續》等四續部經典,
就連屬於第二、第三法-輪的《般若》、《莊嚴》、《法華》、《涅槃經》之類的大乘經典都沒有。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教,顯宗方面的教義理論基本經典也大致相同,都是以《大般若經》為主。
從道理上講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應該有更多的共同點,但實際上也不然。
(1)共同遵循的經典雖然相同,但對經文的解釋和教義的理解方面,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
(2)漢傳佛教屬於顯宗佛教,在漢文佛經中只有事部和行部的兩三種密法譯本,其餘全部是顯宗經典。
就連禪宗也是顯宗的一個派別,雖然有“禪密”之稱,但也算不上密宗。
而藏傳佛教是顯密結合的大乘教,在藏文《大藏經》的《甘珠爾》部共有佛經譯本779種,
其中密部經典398種,占51%;《丹珠爾》部共有印度高僧的著述2337種,其中密典有1747種,占74.8%。
藏傳佛教歷代高僧的佛教論著不下幾十萬種,其中70%以上是密宗著述。
由於這種原因,在整個教義和修持方面藏傳佛教有了與漢傳佛教完全不同的特點。
(3)藏傳和漢傳佛教在地域生活環境、歷史文化、民族心理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文化形態方面具有重大的差別,
例如寺廟佛塔建築風格、佛像的造型色調、供儀禮樂、規章制度、飲食服飾、學修生活方式、宗教習俗和信仰心理等方面都有差別。
70.佛教徒向佛菩薩做水供有什麼意義?
過去藏區獻水、水供是特殊的,每年5月份大概有半個月的時間,要整天念上師供和藥師八佛供,每天敬獻淨水,一般經堂裡有幾百個淨水碗。
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有水喝,為了環境中有乾淨的水,將來死了以後能夠生到一個有水喝的地方,不要生在沒有水的餓鬼道和乾旱的沙漠。
現在青藏高原到處都不缺水,這都是我們的前輩們上千年來對水發心供養、保護生態的結果。佛教重視環境和保護環境的理念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沒有水的話,人是生存不了的。
在新疆的沙漠中發現,有一個地方有佛城,有幾百個佛塔,那是很早以前大乘佛教的遺蹟。
研究表明,公元前300年,新疆龜茲等地就有了大乘佛教。
現在,那些佛塔都還在,那個地方不下雨,泥做的塔都保存得很好,但是沒有人了,因為沒有水,人無法居住,塔也就不起作用了。
71.什麼是菩提道?
“菩提”就是覺悟、成佛的意思,“菩提道”就是成佛的道路、成佛的方法。
修行人首先得有一個目標,是為了今生和來世的幸福,還是為了自己解脫,或者是為了眾生解脫。
為了達到目標而採取的方法就是“道”,比如若打算到北京去,得先知道該走哪條道,是乘車走還是坐飛機去。
“道”有三種,也叫“三乘”。
“乘”就是運載工具,如汽車、火車、飛機等。
若用坐小汽車來喻“小乘”;那“大乘”就等於是坐火車,可以同時乘坐幾百人、上千人。
大乘又有顯乘和密乘(金剛乘)之分。
顯乘是一般根基可修的法,就像火車,是一般人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運行速度比較慢,成佛須經三個無量劫才能達成。
而金剛乘就像飛機,火車要走幾天的路程,它只用幾小時就可到達。
“三乘”佛法有兩種解釋:一是小乘,包括聲聞乘和緣覺乘;大乘,即菩薩乘,又分顯乘和密乘(金剛乘)。
另外一種分法是下士道修的人天乘,小乘,大乘。
菩提道次的“次”就是程序,就像上樓梯的台階一樣,得一步一步上去,有個先後的次序、深淺的順序。
修行必須按照程序一步一步,環環相扣。有的人好高騖遠,不按程序來修,連到飛機場的汽車都沒有找到,就想要乘飛機。
比如學生上學,是先上幼兒園、小學、中學,然後再進大學讀本科、碩士研究生,最後才讀博士。
這就是次第,要達到後面的高度必須打好前面的基礎,小學數學都不會的人能聽得懂高等數學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個先後次序,時針是從早上的零點到晚上的12點,一點點按照順序來走的,不可能從1點鐘直接跳到8點鐘。
很多人多年修行不得要領,根本錯誤就在於不明次第,非常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