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多識仁波切著《藏傳佛教常識300題》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23.在學法途中,聞、思、修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龍樹在《致國王書》中說:“合理的聞思,使驅入正修。”學佛是一種改變思想認識,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質,開發真、善、智慧的一個自我完善的系統工程。
學佛不能單靠盲目的信仰和熱情,要靠聞、思、修的智慧和相應的實修行為。學佛的修煉實踐要依靠複雜高深的知識素質,這種知識不是來自神靈的啟示,也不是來自不學無術的盲修瞎練,而是來自合乎規律的聞思途徑。
聞指讀書學習,思指反覆認識思考。通過合理的聞思修可以生出聞得慧、思得慧和修得慧等三種智慧。
這三種智慧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即修得慧生於思得慧,思得慧生於聞得慧。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確的聞得慧和思得慧,也將不會有正確的修得慧。
因此,對真正學佛的人來說,在聞思修三個環節中缺乏任何一個環節,都實現不瞭解脫成佛的願望。
24.學法獲得成就的根本條件是什麼?
學法要想獲得成就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①“信為善源功德母”,必須具備堅定正確的信念。
②“求師為入道之門,尊師為成就之本”,要尋找投靠一位品學兼優的上師,依法敬奉求學。嚴格遵守上師的教導。
③“守戒守誓是獲得成就之本”,要嚴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當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④“成功來源於精進”,要有勤學苦練,奮鬥不息的毅力和決心。
具備上述四條,學修必獲成就。
25.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政治、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三藏四續包括的佛教學問。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眾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眾,廣泛的利眾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的順緣。
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眾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不可輕信。
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為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於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識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三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伽型兩種類型,瑜伽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而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者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畫等號。
26.佛教修證成就高低的標誌是什麼?
佛教修證成就從總的方面講,就是戒、定、慧的修證成就。
“戒”的修證成就是戒惡行善的行為。戒惡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淨心性的貪心、嗔恨心、無明心、傲慢心、懷疑心、不相信善惡報應之類的邪見等惡行惡習氣;行善就是以慈悲心、利眾心為基礎的無私無我的利眾善行。
“定”的修證成就是心情平靜,排除散亂思想,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干擾驅動,應用自如。
“慧”的修證成就是,獲得無分別的直覺自然功用,智慧如日當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證成就。普通的學佛弟子學佛有無成就,就看思想、行為符合不符合戒惡行善的原則,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現出超然解脫的姿態,能不能做到誠實和言行一致等等。
至於五眼六通之類,只是定、慧的一種境界標誌,不是學佛追求的目標。
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真誠皈依的信念,雖有神通,也無法超越世間有限神通的範圍,改變不了下墮惡道的命運。
神通如泥像鍍金,只是表面的富麗堂皇;菩提心如純金,做成任何形狀,都不會失去黃金的價值。
27.講經傳法的上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講經傳法的上師必須具備彌勒《莊嚴經》中說的十個條件:
①具戒學;
②具定學;
③具慧學;
④學識高於教學對象;
⑤勤於二事(自己學修和利益眾生的事業);
⑥博聞經論;
⑦證悟法性真理;
⑧善於演說;
⑨富有慈悲心;
⑩誨人不倦。
其中具戒、定、慧學是指三學的修證實踐經驗和德性行為,不是單指三學的理論知識。
以上十條歸納起來可概括為兩條,即精通佛法理論,思想品質優秀。若不具備這兩條,就沒有講授佛法的資格。
28.所謂“自創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傳之法。佛法分顯密兩個部分,顯法佛經稱“三藏”,即經、論、律三藏,密法佛經稱“四續”,即事、行、瑜伽、無上瑜伽等四續經。三藏、四續都是佛陀所說,或大菩薩所說,而佛陀親自認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後,由菩薩、阿羅漢等大弟子經過數次結集,整理成文字資料流傳下來,後來又翻譯成各種文字的。
凡是顯宗佛法都有三藏經典和龍樹、彌勒、無著、世親等佛陀親自授記解經的大菩薩所作的經論的經典根據。
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論釋,都是佛經的解說,沒有一樣是自己新創的。
凡是密法都有密續部佛經的根據。
“佛法”只有立教的教主佛陀才有資格說,因為佛法是斷二障、證四身、獲遍知的無漏大法,只有親斷二障,親證無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現量經驗和說法的“四無礙”、“四無畏”智慧。
別說被無明覆蓋的凡人,就連十地菩薩都沒有創造佛法的資格。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知道,那些所謂“自創”、“自悟”之法,都是魔人心竅,弄虛作假,亂法害人者的所為,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寶正信弟子,信奉宣揚此類“人造佛法”,虛假佛法,就會違犯三皈戒律而毀壞善根。
29.有人自稱他的“法”是比釋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這種說法可信嗎?
凡是有一點佛法常識的人都知道,佛法,指的是揭示萬物終極法性的無礙智慧,萬物現象雖有千差萬別,但萬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種。佛法就是揭示這一種終極法性的。因此,佛法從本質上說也只有一種。
佛經中說:“此法是一切過去佛所說,現在佛在說,將來佛都要說的如來大法”,“是三世一切如來之法”。佛雖然多如恆河沙粒,但佛無大小之分,佛法無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爭強好勝,是世俗的無明心態。一切佛都是成佛資糧平等,證量法身平等,利眾事業平等,故稱“三平等”。
佛法分八萬四千和三乘顯密,都是根據不同根器眾生的心理素質所設置的智慧方便法門。猶如投藥治病,藥無好壞,只有對症與不對症之分別。
佛法就是佛法,所謂“高於佛法的佛法”這種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若是佛說,就不能“高於佛法”,若“高於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範圍,就不是佛法。
比如說顏色,只能說紅色、黃色等,不能說“高於紅色的紅色”,“顏色”的概念大於“紅色”。但“顏色”不是“紅色”,這是正常人所要具備的最起碼的邏輯常識。
連一個概念都無法表達清楚,無法擺脫邏輯矛盾的人,是否比佛陀更高明,不是一目瞭然嗎?
其次,佛陀思想的博大精深,佛陀在人類思想文化史上所占的崇高地位是以他的思想遺產和歷史事實為依據的。東西方思想文化界公認的客觀事實,現代科學的發展,從正反兩方面對佛教思想的正確性提供了例證。著名的現代物理學家F‧卡普拉說:“我們將會看到《華嚴經》這部古老的宗教經文與近代物理學的模型和理論之間有著最為驚人的相似之處。”(見F‧卡普拉著《物理學之道》)在這本書中他還發出感嘆說:“雖然人類的知識有了莫大的增強,但是2000年來並沒有變得聰明多少。”
與佛陀時隔2000多年的今天,仍有人在繁華的都市耗資億萬元,建造起他的一座座宏偉的金像,這本身就雄辯地證明了佛陀在世人心目中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但佛陀思想的崇高地位,不是憑佛陀自己吹出來的,也不是一群狐朋狗黨和無知愚民瞎捧出來的。
佛陀是人類美德的典範。他非常謙虛,他把傲慢看做使人性變得醜陋的“五毒”之一,他從來沒有過“超人一等”、“高人一頭”的妄自尊大的言行,始終以一個低人一等的乞食者的身份,行乞度日,並對眾弟子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煆、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要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他還說:“我所行者為三世一切如來之道。”而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智慧、見解“空前絕後”。佛陀思想的深入人心,流傳久遠,憑的就是佛陀真善美的德性和言行一致的作為。
當今世界上想學佛的思想、精神的人越來越多,但自不量力、妄自尊大,自吹超過了佛陀境界的,除個別利令智昏、喪心病狂者而外,凡理智健全、心理正常的人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口出如此狂言?
30.真實存在都能看到,看不到的東西,怎能證明是存在的呢?
真實存在用“看到”和“看不到”進行衡量是沒有理性知識的一種粗淺的看法。如果根據這種觀點,除了有形有色的物質以外,其餘存在就該一律否定。
以“看到”與“看不到”論存在與否,像抽象的規律、共性、思想觀念、人的意識等屬於精神範疇的存在,沒有一樣能看得到。
從物質的角度講,不可見光如紅外線、紫外線、太陽光、宇宙射線等也看不到,電磁場、量子場、粒子世界肉眼看不到,時空相隔的存在,如過去和未來世的事物,遠距離的事物和隱蔽事物都看不到,但誰也無法否認以上事物的存在。
然而以佛法而論,存在分世俗智感知對象的存在和非世俗智感知對象的存在,有有形事物的存在和無形事物的存在,有物質的存在和精神意識的存在,有感覺經驗的存在和非感覺經驗的理性認識領域的存在。
因此,不能把看得到和看不到當作存在與否的標準。《因明釋量論》中說“未見未必不存在”,就是針對上述這種觀點說的。
31.有人說:“天堂和地獄都是虛構的。”對這種說法如何看待?
“天堂”和“地獄”之說,佛教中有兩種說法。小乘佛教主地域說,大乘有“地獄”說,也有“心態”說。
地域說認為,大地底下有地獄,須彌山有四天王天,須彌頂峰有三十三天,虛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無色界,整個虛空中充滿群星和懸浮的微塵似的無量世界。地獄非一處,天國也非一個,因眾生的業緣,各得其所。
大乘“心態”說認為,六道眾生未必是異地、異體。苦樂是思想意識的感受,六道雖同體而感受各異,同是人,因業力感受的差別,可以有六種心態,心中有樂無苦者為天,苦樂參半者為人,有苦無樂者為地獄生命,貪得無厭、處於饑餓狀態者為餓鬼,性情暴躁、好鬥、好戰者為阿修羅,智力低下者為畜生。
對認為“天堂、地獄是虛構的”的人,可以講“心態說”。對持萬物性空觀的大乘佛教來說,承認天堂、地獄的存在也是一種順世權宜之說,在沒有任何實有的情況下,虛設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虛設”比有害的“虛無”觀也許更高明。
32.生命轉世之說,如何證明?
生命轉世、無始無終的觀點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礎。若轉世的觀點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礎就會產生動搖。因此,對生命轉世的問題,要從邏輯推理和現實證明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現介紹《因明邏輯》論證生命轉世的方法。
(1)生命具有先行同質因。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緣是“因”,事物本身是“果”。
事物從本質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一類是精神。物質實體都是物質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質眾緣和合體,精神意識是以極短的時分為單位的生滅連續不斷的“意識的續流”,如同河流、電流,前一剎那的意識是後一剎那意識的同質因,後一剎那意識是前一剎那意識的同質果。
剎那意識,前後相續,因果接連不斷,便形成了生命意識之流。
瓜種生不出豌豆,石頭變不成花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事物無因不生,異因也不生。人的意識,也是無因不生,非同質的異因物質也無法生出意識。
意識和物質,雖然相依,卻非同質。意識中生不出物質,物質中也生不出意識,因果同質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從因果必然同質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識的前因必然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既然人的意識的前因是同質的意識,人在母胎中形成時的第一剎那的意識的前因是從何而來呢?作為人的有形的物質肉體,其同質的物質因,來自父母的精血,與肉體相連而性質完全不同的意識,不會沒有同質先前因。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後一剎那意識,還會有什麼呢?
(2)續流先前因。意識不是物質分子集合體,而是先後相續不斷的續流——意識流。既然意識是續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滅亡,而是一種與時間相同的無始無終的生滅連續過程,既然是前後相續的過程,怎麼會沒有先前之流和後續之流,只有現時之流呢?以現實的意識為例也能證明意識先後相續的道理。
如識別作用和回憶都離不開先前意識,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是先後意識連續不斷的證明。
意識續流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總體意識續流的一個時段,現時生命,從生到死,這一時段也是生命自身總流轉過程中的一個時段,並非全過程。
(3)習性規則。生命活動中的每一種重複的實踐,會變成習性。這種習性,也稱本能。牛犢和像仔剛生下幾分鐘就會尋找母乳吃奶,人和動物的異性相吸,也不需要誰來教。這都叫作本能。
這種本能習性,若無先前的實踐活動,怎麼會形成呢?機器人為什麼沒有本能?本能習性是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幼兒和初生動物身上顯現出的本能習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實踐活動。若有先前的實踐活動,初生生命的先前實踐活動如不在前世,又怎麼可能在今世呢?
(4)前世回憶。“回憶”是指對過去經驗過的事件的回憶。沒有經驗過的事情不會有回憶。
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回憶起前世的兒童,有許多根據回憶認定前世住址、家庭、親人的國內外事例,古今中外的傳說記載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認定中回憶,也無法斷然否定許多兒童憑回憶認定前世的實例。
通過邏輯推理和現實事例,完全可以證明生命轉世理論,能證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樣可以證明,生命定有後世。
33.有人說:“細菌是下等微生物。”這話對嗎?
有情識的生物和無情識的植物在佛教中有嚴格的區別。
佛經中說:“人的肉體是八萬四千微蟲的房舍。”這“微蟲”指的就是“細菌”。僧律中規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經過紗布過濾,就是為了防止傷害水中的微生物細菌。
從現在克隆技術的成功來看,“人的肉體是八萬四千微蟲的房舍”的佛語,應有新的解釋。人體中的“八萬四千微蟲”,不單指人體內的“細菌”,也應包括“精蟲”和人體的“細胞”,因為佛經中的“因陀羅網”能預言亞原子領域的物質結構,“微生物房舍人體論”,同樣可以看做是人體生物結構深部秘密的洞察預見。
34.有的法師說:“殺蚊蟲不算殺生。”這話符合佛法嗎?
蚊蠅蛆蟲螞蟻,均屬含識類微細生命,既然是含識類,殺害就犯殺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識之外?
佛律殺生之罪分輕重,殺智性高、愛生意識強、死的痛苦重、體格大的有情罪過大;殺智性和愛生意識弱、死的痛苦小、體格小的罪過小。
由於人的智性最高,愛生意識強烈,死的恐懼和痛苦深重,體格大,而且人身極難得,所以殺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馬大象和大型的獸類、魚類,再次是小動物、鳥類、蝦類,又次一等是蚊蠅、蛆蟲、螞蟻和微生物類。
從人到微細生物,按智性和體格大小,分殺生的罪過輕重。殺牛羊的罪和殺蚊蠅之罪,雖罪有輕重,但積小成大,積少成多。因此,決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視為無罪。
佛家律制,比丘出門行乞須持錫杖。錫杖的造形象徵法理,杖頭系十二個鐵環,象徵十二分教。持錫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時響環噹噹作響,以響聲驅散腳下的蟲蟻,使其免遭踩踏。
春夏秋季,僧房點燈照明,規定要罩紗罩;飲生水,要經紗布過濾。這都是為了防止蚊蠅、蛆蟲受害。
雖然這些是小事,但從這類小事上充分體現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
35.有人自稱“親自得到過佛、菩薩的傳法灌頂”,這話可信嗎?
這個問題,需要分清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
從佛教歷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薩現身的記載,也有個別現身開示密法、解答問題的記載。但這是修煉到較高層次的一種特殊經驗,絕不是五毒未除、淨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達到的境界。
達到佛、菩薩、本尊親自授記,親見佛、菩薩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為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證悟徵兆。在這種修證綜合條件已具備的情況下,方可相信其親見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達到親見慧身成就者,絕不會宣揚這類感受,真成就師的此類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後知情弟子撰寫的密傳中才能看到,在世時不洩露。
另一種情況,就是修煉入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幻覺。這種幻覺,真假難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層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見佛、菩薩是凶是吉也很難確定。但即使是真正見到慧身佛、菩薩,受過佛法灌頂,也不能作為有效的法脈傳承的根據,只能看做修證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傳佛教正宗教派,對神靈現身傳授之法不作正法對待,所傳之法必須要有真人上師的傳承和經典根據。
現今社會上流傳的所謂“佛、菩薩親傳之法”,所謂“親游佛國、親聞佛語”之類,從那些所謂“親見佛、菩薩,親聞佛語”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質、慾望就可以斷定全是造假技術並不高明的人偽造的欺騙群眾的謊言。佛、菩薩怎麼會對貪得發瘋,妄言欺眾,無信仰而繼續造惡墮業者現身說法呢?不可忘記“觀其行而信其言”這句金玉良言。
36.學佛的人多拜師、廣求學問,是不是違反戒律?
佛教中沒有只能皈依一師,學習一法,不能多拜師、廣求法這樣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覺者,佛教是教人們修養善德,多學知識,開發智慧,求得遍知,以利眾生的聖教。
歷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師廣求學問的典範。如藏傳佛教後弘期復興大師阿底峽尊者拜師153位,宗喀巴大師也有30多位上師。
試想,一個不拜有識之師,孤陋寡聞,只會念幾卷經,念幾條咒語的庸僧,能成為遍知一切的佛嗎?誠如薩迦班智達說的:“倘若不學成遍知,因果之說豈非妄?”
37.什麼叫傳承?傳承有哪幾種?
傳承是真法口耳相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的法脈傳遞系統。
傳承主要有戒脈傳承、經學傳承、灌頂隨許傳承等。
經學傳承又分經論閱讀傳承和講解傳承。如《菩提道次第廣(略)論》有三個經學傳承:一是世尊、文殊、龍樹一脈相傳的深密正見傳承;二是世尊、彌勒、無著一脈相傳的廣大菩薩行傳承;三是持金剛、文殊、大勇金剛一脈相傳的修習加持傳承。這三個純正無瑕的菩提道經學傳承傳到了宗喀巴大師這裡,大師將以上三個法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曠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略)論》。
傳承必須是口耳相傳,不能用文書相傳,也不能由不具備傳授資格的他人代替。
傳授戒律的戒師,必須是戒行清淨,具備戒體的僧人。有破戒行為的人沒有傳戒的資格。
灌頂上師除具備從持金剛以下代代具德上師傳承未斷的法脈外,還要具備修持實踐和做金剛上師的“雙十”條件。
經典閱讀、講解,也有嚴格的師傳,不能望文生義,任意理解,隨意發揮。否則,就成世俗見解,不成其為深奧的佛法。
38.佛教信仰的目的是為了死後進入天堂嗎?
佛教追求的目標分三個層次,低級目標是人天快樂,中級目標是脫離輪迴之苦,最高目標是達到大徹大悟智慧功德圓滿的佛陀境界(見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
“人天快樂”的“人”指的就是地球人,“天”指的是欲界天人、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這種“天人”指的是一種高級生命,並不是抽象的“神”。“天人”也屬六道眾生,有生死、有苦樂、有生命,他們的特點就是生存條件好、壽命較長,處於比地球人較高的發展階段(詳見《俱舍論‧世界篇》)。這個“天界”和其它宗教的所謂死後進入“天堂”的概念並不相同。
其它宗教的所謂“天堂”,完全要靠上帝的恩賜,一進入天堂大概永享快樂,除了違背上帝、神靈的旨意會遭到懲罰,再不會下墮人間和地獄。但佛教的“天界”是六道中的一個眾生界,上升下降,均靠自己業力因緣,不是靠上帝的意志和神佛的安排。壽盡而亡,業盡下墮,和人沒有什麼區別。
在六道中人和天人(包括阿修羅)與三惡道(動物、餓鬼、地獄)比較處於相對的快樂境界,故轉生人間和天界,享受人天的快樂,就成了普通人的理想追求目標。
佛教的戒律都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行為標準,嚴守戒律不僅有利於後世,也有利於今世。何況大乘佛教的修心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自救,也是為了利樂眾生。放棄眼前眾生水深火熱的苦不顧,只求自己來世去“天堂”享福,那不是佛教的思想,至少不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39.西藏僧人學經大概情況是怎樣的?
20世紀中期,哲蚌寺有學僧7000,色拉寺學僧5000,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各有3000—4000千。大小辯經學院全藏區有1500多所,學僧有幾十萬人。各辯經院都設有顯宗和密宗博士學位。顯宗學院主修的是“五部大論”,即因明學、般若學、中觀學、俱舍學、律學。
因明學包括《攝類辯論》和《釋量論》,學製為4~5年。般若學以《現觀莊嚴論》為綱,學習印藏學者的般若疏論,學制一般3~4年。般若學考試答辯合格後,授予中級學位。中觀學以《入中論》為綱,學習龍樹《中觀論》和提婆《中觀四百頌》等有關中觀的各家學說,學制一般2年。俱舍學以世親《俱舍論》為綱,學習上部和下部阿毗達摩諸論,學制4年。律學以功德光《律經根本頌》為綱,學習戒律。完成五部學業共需16~17年,經考試答辯,成績優秀的可以獲得“多冉巴”、“拉冉巴”等顯宗博士學位。然後再進入密宗學院,學習密宗總論和各部分論,學制3~4年,辯論成績合格者可獲得“俄冉巴”即密宗博士學位。如甘丹金座法王的任職資格,必須取得顯密雙學位,並且經過幾十年的學修實踐,品德威望俱佳者,才有入選資格。
所以說,藏傳佛教是重知識、知識力量最強的佛教。藏傳佛教的經論研究成果之巨大,以堆積如山的論文、論著為證。
40.佛的身相是怎樣的?
佛沒有固定身相,佛的身相有隨類化現、隨機化現、隨類見相各異等三種。
(1)隨類化現:如釋迦牟尼在人間化現人類相最多,在兜率天現為欲天人白髻童子相,在色究竟天為十地菩薩現出色界天主輪王相,為比丘眾弟子說法時現比丘相,為在家弟子烏杖焉國王說密法現密集金剛欲界天人相,為度化乾達婆國王時化現琴師折服其琴技驕慢心態。
又如在《佛本生記》講的,佛陀為度化猴類化現猴王相,為度化野生動物,化九色鹿王相。又如文殊菩薩為度化鬼類眾生化現鬼王閻摩相等。又如觀音菩薩度化食香馬頭魔時化現馬頭金剛等等。
(2)隨機化現:就是根據度化對象的情況方便化現各種形象,如需要文度者現以文靜之相如觀音、文殊相,需要武度者化以雄壯威武之相,如大威德、金剛橛相等。
(3)隨類所見:如《無量壽經》所說:“世尊能演一聲音,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
佛說一句話,一種語言,聽者所理解的意思各自不同;佛雖然現一種相,但眾生各各所見不同,有的人見佛相,有的人見鬼相魔相,有的人見文靜美麗之相,有的人見恐怖羅剎相。如水,鬼見膿血、天人見甘露、人見普通水,隨類所見不同。
佛的身相也同佛的方便智慧一樣,隨類化現,隨機化現,無定相,無定式。如南傳小乘廟中只有釋迦牟尼一尊像;大乘顯宗廟中有佛、菩薩、羅漢等;在藏傳佛教寺廟中,除了文靜的佛、菩薩、羅漢外,還有千奇百怪的本尊、護法象。佛像雖然各自不同,但基本教義大同小異,因此,都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