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自多識仁波切著《藏傳佛教常識300題》甘肅民族出版社 20086月出版)




41.佛教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根據眾生的機緣,佛法提出了三級解脫目標和相應的方法,這“三級解脫法”,也稱“三士道”。

 

初級目標,即下士道:

 

人天幸福。通過修十善等戒惡行善行為,避免下墮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轉生相對苦輕的天道(欲界、色界、無色界)和人道。初級解脫目標是從重苦、惡運中的解脫。

 

中級目標,即中士道:

 

認識到有生死輪迴就有苦的道理,為超脫輪迴發出世心,修戒定慧,達到出世的目的。中級解脫是塵世中的解脫,聲聞、緣覺屬本道,只能達到這一級解脫目標。

 

高級目標,即上士道:

 

認識到解脫煩惱、出世並非全面解脫,尚有所知障妨礙徹悟,既未達到徹底的自度目標,也不具備度人的智慧和本領,因而發菩提心,進行福慧雙修,智慧圓明通達,無滯無礙。




42.為什麼說沒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皈依法是佛道入門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終需要堅持到底的大法。

 

佛法八萬四千,歸結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顯密二法。顯密二法的法理歸結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

 

“根”指生命的本質規律和解脫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體地說,就是眾生的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來藏、佛心。如沒有這個大前提,其餘解脫、成佛的道果都無從談起。

 

使本具的光明心離垢去污、去妄見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

 

光明心淨化,變為法身便是“果”。

 

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廣如虛空,但歸根結底,超不出“三寶皈依法”的範圍——這是印、藏歷代佛學大師共同得出的結論。

 

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43.如何區分佛教的“正信”與“不正信”?

 

在《致國王書》中龍樹大師提出,佛教的正信是非“四驅動”信仰。“四驅動”是指貪慾驅動、忿恨驅動、愚昧驅動、恐懼驅動。“驅動”就是驅使其信仰或放棄信仰。

 

貪慾驅動就是由貪心驅使其信仰,或在貪慾使其失去理智時放棄信仰。

 

忿恨驅動就是為了戰勝或者報復某個人、某種勢力而決定信仰,或者放棄信仰。

 

愚昧驅動就是因愚昧無知而信仰或者放棄信仰。

 

恐懼驅動就是因恐懼心理或者懼怕某種客觀勢力而出於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棄信仰。

 

總之,凡是受貪、恨、無知、恐懼等影響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正信要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是純潔性,就是說正信是純潔的心靈中產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確認其正確可靠性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不懷疑、不動搖的堅定信仰。

 

第三是嚮往性,就是在確認其信仰對象崇高向上價值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羡慕、嚮往和追求的心理。

 

從這正信的三個特點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終離不開智慧理性的信仰。




44.為什麼把佛法僧三寶稱為“三救星”?

 

1)佛是施教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2)聲聞以僧為師,聲聞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羅漢僧,因此,僧是聲聞眾的主要救星。

 

緣覺以觀修十二因緣證獨覺羅漢果,因此,法是緣覺眾的主要救星。

 

菩薩靠佛的教誨發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頂,最終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薩眾的主要救星。

 

3)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脫道路;法的作用是產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圓滿;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帶路人”。

 

根據以上彌勒在《莊嚴經論》中所說的三個原因,佛法中把佛、法、僧稱為“三救星”。




45.為什麼把佛法僧稱為“寶”?

 

彌勒在《寶性論》中說理由有六條:

 

“稀有”。就是說佛、法、僧是世間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緣所生之物,並非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會出現,任何人都能遇到的東西。

 

“無垢”。佛是徹底破除覆蓋在光明心上的兩種無明惡習染者;法是無貪、無執、本質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滯、礙、俗氣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純潔、最光明的事物。

 

“具勝能”。佛與佛法具有無限的智慧和無比的勝能,能使眾生超脫輪迴之苦,獲得常樂我淨,是能勝世間最難勝的苦與魔者。

 

“世間最美”。佛和菩薩、聲聞、緣覺聖僧從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傳播者,佛法是驅逐黑暗的無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間最美之物,因此,佛、法、僧是“世間莊嚴”。

 

“最高尚”。佛和菩薩無私、無我,具有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無條件地、無分別地以大慈大悲心為眾生的幸福快樂服務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這種高尚的情操培育眾生,使一切眾生變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備最高尚品質者。

 

“始終如一”。這是永不變質的特性。世間的一切好景不長,唯有佛菩薩和佛法,能使人們增長智慧,破除煩惱,戰勝自身和外部邪惡,消除一切災難產生的根源,走上常樂我淨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終如一,永遠不變,可以信賴,可以依靠,能拯救眾生脫離苦難的大救星。

 

根據以上的六條理由,稱佛、法、僧為“三寶”。“寶”者,是稀世珍寶,難能可貴,有最真、最善、最美、無價之義。




46.佛的遍智有什麼特點?

 

1)現觀直覺。如鏡中顯影,無名相思維活動。

 

2)無二見。即主體意識和客體對象融為一體,如夢中境。夢中吃蘋果,並無蘋果,吃的人和所吃的蘋果都是主體意識,實際上這是“主客無二”的最好例子。

 

但由於虛妄意識的習慣性作用,在夢中仍然現出主客觀對立,似乎自己是自己,蘋果是蘋果。這種主客觀對立的消失,就叫“無二”見智。

 

3)遍知一切。見道以上的聖智都有現觀和無二見兩個特點,但所見範圍是有限的,其準確性、清晰度也是有限度的,而且只有定中才有這種現觀智,出定之後仍變成有名相的、有分別的世俗智。

 

而佛的遍智是遍及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是“全知”,已沒有入定、出定的分別,一智同觀一切事物的、真法性的,一智同觀一切事(諦)理(諦),智慧圓明通達,無滯無礙。




47.“八萬四千法”的“法”指什麼?

 

“法”是dharma(達摩)的譯名。佛教中對“法”的含義有許多種解釋,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幾種含義:

 

存在、事物、所知對象;

 

道路、悟境;

 

文化、生活習俗、生活方式;

 

慈善行為,純潔高尚的德性;

 

教義、教言、修道行為,等等。

 

對佛經中出現的“法”這個詞,要根據具體情境具體地理解,不能光憑辭典的解釋。辭典中的詞是死的,語言環境中的詞是活的。佛法若無傳承,光靠經典和辭典對經義永遠也得不到正確的理解。

 

“八萬四千法”的“法”是指教理和方法。




48.六道輪迴真的存在嗎?

 

關於六道,佛經中有兩種說法:

 

一是地界說,認為人天和三惡道都有固定的地界,如《俱舍論》中所說。

 

二是心態說,從人的心理感受和心智分為六道,苦大難重者為地獄心眾;受饑餓之苦者為餓鬼心眾;愚昧無知者為畜生心眾;生活苦樂參半者為人心眾;有樂無苦者為天心眾;殘暴好鬥者為阿修羅心眾。此說出自大乘般若部。

 

雖然是人,但由於受業不同,在處境、心理感受、心智、德行方面各有不同,與六道眾生形成了相應的心態和類別。對於那些只信現量經驗的人來說,這“心態六道說”或“人間六道說”可能更易被接受。

 

相信地獄的存在,認識三惡道之苦,對激發人們的超脫向上心,提升思想品位,遏止犯罪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9.皈依三寶後需要遵守什麼戒律?

 

要守持禁戒和行持戒兩種:

 

禁戒:皈依佛者不能皈信世間神靈,皈依法者不能危害眾生,皈依僧者不能與邪門外道為伍,不能在思想言行方面褻瀆三寶,對佛陀、經典、僧人必須以敬重三寶之禮儀對待,不能犯不敬之罪。

 

行持戒共有六條:

 

一是須常思維三寶之功德而一心樹立皈依之信念;

 

二是思念三寶之恩而奉行供養;

 

三是宣傳三寶功德,教育眾生皈信三寶;

 

四是念其皈依利益,常修皈依之法;

 

五是無限信賴三寶,以三寶之法作為為人處世的標準;

 

六是將三寶珍視如生命般不放棄、不怠慢。




50.決定有情轉世輪迴的因素是什麼?

 

決定轉世的因素,一是煩惱,二是造業行為。

 

煩惱有多種,但作為轉世主因的煩惱,是執實無明。從無明產生貪嗔痴等各種煩惱,由煩惱引起各種造業行為。無明是造業的思想根源,造業行為是無明引起的身言意行為。在轉世中無明是作用力的本源,如火種;造業行為是引發作用力的助劑,如氧氣。雖然煩惱未除,只要斷?造業的行為,無明就像真空中的火種一樣,發揮不了燃燒釋放能量的作用。業對轉世的作用就像陽光、水分和肥料對種子發芽生長的作用一樣。

 

業分三類:一是善業;二是惡業;三是不變業。善業是感招人天善報、善果和一切幸福快樂的因緣;惡業是下墮三惡道和招致一切不幸惡果的因緣;不變業,也叫不動業,是轉生色界或無色界的因緣。




51.什麼是“斷見”?

 

所謂“斷見”,就是只相信五官現量識認識對象的存在,只承認現實世界、現世生命的存在,不承認現實世界和現世生命的前因後果,即不承認過去和未來,認為人的思想感覺和功能是肉身的功能,人死神滅,無前世也無後世。

 

這是典型順世外道的觀點。現在很多人都是這種思想,認為無前因後果、無靈魂,意識是大腦的產物等這都是“斷見”。




52.什麼是“常見”?

 

所謂“常見”是指,認為有一個永恆不變(常),不可分割,遍及萬物的自性,不受時空和條件限制的(自在)主體我,這就是所謂的“常一自在”的我。“常”是永恆不變;“一”就是一切眾生的我,是同一個我,那麼這同一個我又是什麼呢?就是上帝,也叫“神我”。雖然眾生生生滅滅,但這個“我”是不變的,所以叫自在的主體的我。他們認為一切事物如果沒有常一自在的實有自性,就無法存在。認為一切事物內部有自我自性,外部有主宰事物的物主自性。




53.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釋一下“五”?

 

“五”指色、受、想、行、識。“五”是物質和精神世界的總的概括。“”指同類事物和元素的集合體。

 

“色”指有形狀、有顏色、佔據一定空間的物質實體,是物質世界的總稱,在人則指肉體;

 

“受”指人的感覺功能;

 

“想”指產生表象,認識事物的功能,分為直覺型和思維型兩種;

 

“行”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識活動,俱舍論中分為49種;

 

“識”指五官之識和心識。

 

受、想、行是從功能作用上分的,識是從性質上分的。“色”指物質存在,“識”指精神存在。

 

“六識”是佛家統一的說法。“八識”、“九識”是唯識派的說法,中觀派不承認“八識”、“九識”之說。




54.能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來解釋一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生命在六道中輪迴的因果連鎖關係輪。三世為一輪,因果相連,流轉不息。其順序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無明”指愚昧;

 

“行”指因無明而產生的善惡行為;

 

“識”指受善惡行為染色的投生的識;

 

“名色”指胎兒的肉體和意識;

 

“六入”指眼、耳等六根器發育齊全的胎兒;

 

“觸”指出生後初步接觸到色、聲、香、味處境的階段;

 

“受”指感受到苦樂的階段;

 

“愛”指性成熟階段;

 

“取”指在愛慾驅使下追求異性,為滿足心理和生理慾望進行索取的階段;

 

“有”指造就種種善惡業,來世的進程已定型;

 

“生”指重新投生;

 

“老死”指無常結局。

 

從無明到受染識屬前世,從投生識到有屬今世;重新投生屬來世。

 

來世和前世的一生都和今世一樣,有無明、行、識、觸、受、愛、取等過程,因相同,在十二支中被省略了。




55.什麼叫作“分別心”?

 

“分別心”就是通過語言符號和抽象概念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活動。

 

這種智力活動的特徵是抽象性和主客觀的分離性。因為人腦中形成的概念始終是模糊不清的、不固定的,比如經常見到的親人——母親,眼睛一閉,腦子裡想的形象仍然是模糊的。這是思維的特點,不可能像照相那樣清晰和用眼睛直觀那樣具有真實性和清晰度。人的分別思維始終是不清楚的、抽象的,而且和客觀是分離的。




56.什麼叫作“漏”?

 

“漏”有二義:一指貪、嗔、痴等諸惑煩惱,不除掉這類煩惱習染,人的認識始終受其影響,得不到真知;二指分別心思想活動。這種思維活動是妨礙正見的。

 

般若智和般若行是渡脫苦海的航船,船怕漏水,漏水就會沉船,所以將煩惱和世俗分別心稱作“漏”。




57.經中說“處處有佛”,為什麼說處處有佛呢?

 

因為佛是遍知一切的,無任何障礙,所以,佛智遍及的地方就有佛身,即佛心所到之處便有佛身。這種智慧是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萬四千法歸根結底只有一法,就是智慧,即“般若波羅蜜多”,其餘都是隨從之法,方便之法,都是達到主法的工具,所以說佛法的核心是智慧。




58.佛教中的“金剛”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的“金剛”一詞有二義:

 

一是堅固、不可分離之義。如密宗“金剛乘”、“金剛持”之“金剛”,就是象徵理識不離、陰陽不離、智慧方便不離等等。人體的意識和肉體是不能分離的,一分離人就死了;陰陽是不能分離的,很多東西一旦分離事物本身就不存在了。所以密宗金剛乘就是利用人體規律來修煉。

 

人身上有整個宇宙間的25種對立雙合物,成雙成對的陰陽。修密宗的就是根據事物本身陰陽不可分離的規律來修煉的,所以叫金剛乘。

 

二是指一種堅不可摧、威力無比的武器——金剛杵。欲界三十三天天主因陀羅(俗稱玉皇大帝)是欲界的天人,壽命也很長,神通也很大,他手裡有一件武器叫金剛杵。




59.什麼叫執著?

 

就是把一件事看得太認真了,經常想著不放,甚至幾十年都忘不了。

 

什麼利、什麼害、什麼得、什麼失、什麼榮、什麼辱,都是太認真的原因。所以說路不平是自己的心不平,這些不平是執著造成的。

 

菩薩的慈悲是無緣慈悲(沒有一定的對象、原因),菩薩的智慧是無相智慧。

 

人的慈悲是有對象的,愛子女,愛親人,恨仇人,都有一定的對象,都有一定的原因。平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佛家講的就是無緣慈悲,不講原因,這是三種慈悲中的最高慈悲,沒有侷限性。

 

有緣就是有侷限性,把人分成好的、壞的、親的、遠的,這就有緣了,有界限了。




60.怎樣對待以前拜的不具格老師才不違背親師法?

 

以藏傳佛教親師法衡量的老師,應該是傳授佛門正道的大德善知識,具格與否應以法衡量,不合法者應遠離之。

 

如果拜過傳假法、邪法、騙法之類的無德惡知識,應當像遠離一切惡人那樣遠離之,否則便會近墨者黑。




61.心目中的老師,怎麼樣親近才可以得到他的攝受?

 

求法要拜師,拜師要選師,選師需要有慧眼。不但弟子要選擇上師,而且良師傳法也會選擇弟子。

 

因此,拜師求法,不但師徒相互之間要有緣分,也要看有無機遇。




62.什麼是“五眼”?

 

“肉眼”可以看到100由旬以內的東西,1由旬等於6680米,100由旬是668000米(668公里)。

 

“天眼”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和生命的轉世因果。

 

“慧眼”是超世羅漢的心見神通。

 

“法眼”是登地菩薩的心見神通。

 

“佛眼”是佛的遍知一切的直覺。

 

前二眼屬世間神通,後三眼是超世神通,凡人根本無法達到。




63.什麼是“五濁”?

 

五濁是指:

 

劫濁(劫難深重);

 

煩惱濁(物慾重、品質低劣);

 

見濁(邪說盛興,偏見多);

 

眾濁(善根、慧根淺,難以引渡);

 

命濁(壽命短促,事務繁多,心身不得清淨,得不到聞法修行的機會)。




64.什麼是“三苦”?

 

一種是苦中苦(苦苦),如人的生老病死苦、饑餓、貧窮,這是人人都能認識到的苦;

 

一種是變化苦(壞苦),由樂變苦,形似樂,實際是苦,開始樂,結果是苦,人生無常,人的名譽、地位、錢財都是變化的,是變異苦;

 

還有一種苦本身是中性的(行苦),但本質上是苦,如人的身體本身是中性的,無苦或樂,但從本質上來說,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隨著來了。




65.什麼是出世和入世?

 

出世就是出污泥、出水面,世俗就像污泥一樣。

 

入世就是雖然根在水中、污泥中,但不腐爛,不能說入世了就成世人了。

 

如果人出世了,思想沒有出世,也談不到出世;入世了,若思想也變成世俗的思想,那不是入世,而是墮落。




66.藏傳佛教有什麼特點?

 

藏傳佛教是顯密相結合的。

 

嚴格地說藏傳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論和修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傳佛教簡單地理解為單一的密法。

 

它的教義原則是“外修聲聞戒”、“內修菩薩行”、“密修金剛禪”。

 

1)外修聲聞戒。就是要把戒律修好,就像小乘上座部的戒行,佛的四眾弟子(在家的、出家的)各有各的戒律。

 

2)內修菩薩行。大乘菩薩行指的就是大乘教裡的菩提心,即利眾的思想,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幸福、為了度脫苦難中的眾生。菩提心是以六度為主的菩薩行。

 

六度為:

 

佈施:就是人人講奉獻精神,捨己救人;

 

持戒:就是?不損人利己,任何事首先要為眾生的利益?想,這就是戒律的標準;

 

忍辱:能忍受各種艱難困苦,忍受來自眾生的對自己的各種難以忍受的事情;

 

精進: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源,不論是對待世間法還是佛法都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要有堅定的意志,要有奮鬥精神,否則什麼事也幹不成;

 

禪定: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修煉破除散亂之心,能夠自由自在地驅使自己的心識,“定能生慧”,只有把“定”修好,才能產生真智慧;

 

慧:一個是般若智慧(即彼岸智慧),一個是世間智慧。世間智慧就是為眾生服務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般若智慧不是這種世間智慧,是見空智慧。

 

這裡最根本的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要有愛心、同情心、仁慈心、善心。

 

這是佛教的靈魂,佛教的根本和基礎。沒有這個不行,因而首先要修菩薩行。

 

3)密修金剛禪。就是在上面兩種修行的基礎上,再修金剛禪。金剛禪就是密法。金剛禪是無上密中的生成次第和圓滿次第。

 

簡單地說藏傳佛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顯宗的慈悲菩薩行和金剛密乘的禪定修證妙法相結合的快速成佛的方便法門。這就是完整的藏傳佛教的定義。




67.大乘佛教如何定義“善惡”?

 

一切有利於眾生的事都叫善。凡是為自己小圈子利益的事都是惡,凡是有損於人、有害於人的事都叫惡。

 

這是大乘佛教定義的“善惡”。在小乘佛教中,只要不損害他人就屬於善。

 

68.什麼是“教法”和“證法”?二者是什麼關係?

 

具體地說,一切教義,經典、學說、聞思修施教活動都屬教法範圍,

 

通過對經典教義的聞思修活動,在學法者的思想認識、品德作風方面所產生的變化、效果屬於證法範圍。

 

所謂“三藏為教,三學為證”,指的就是經、論、律三藏學習活動和戒、定、慧三學修習成果。

 

也就是說“教”為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證”為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

 

“教”為成因,“證”為成果,“教法”是證法的前提保證,“證法”是教法的實施結果。

 

因此,不結合修證的教法是紙上談兵,脫離教法的修證是盲人捉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URA 的頭像
    SHURA

    摩 訶 般 若  mahā prajñā

    SH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